讲座纪要丨吴真:女妖精“打出手”与王道士“被吊打”——戏曲的非文学演进
发布时间: 2025-11-25
2025年11月21日上午,由中国人民大学免费成人直播
教授吴真主讲的讲座“女妖精“打出手”与王道士“被吊打”——戏曲的非文学演进”在教二楼105教室顺利举行。本次讲座由免费成人直播
、免费成人直播
古代文学研究所、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(免费成人直播
)和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与发展创新中心联合主办,由免费成人直播
副教授颜子楠主持。 讲座开始,吴真首先讲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:一出在文学史中“失踪”的戏曲《青石山》,在明清时却是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,其中隐藏着值得思考的问题,也是本次讲座的出发点,即“非文学性”戏曲文献如何被“看见”,以及学者要如何探讨戏曲在文学之外的生长路径? 吴真接着详细地阐述了戏曲《青石山》走上舞台的历史渊源。《青石山》脱胎于明代剧作家汪廷讷创作的传奇《长生记》,虽然其全本已佚,但其中有四出曲文因入选明末清初的曲选本而得以流传,吕洞宾“召将除妖”的故事就是其一。这一故事或源自邓志谟《吕纯阳飞剑记》第七回,经汪廷讷改编,而作为折子戏《王道士斩妖》(或《关公斩妖》)被搬上舞台。这出戏成功塑造了“酒色道士”王道士这一滑稽形象,不仅对后世道士类型的戏曲形象影响深远,从戏曲史的角度来看,折子戏《王道士斩妖》让丑脚有了全方位展示“唱念做噱”的家门演艺,又兼具关公斩妖驱邪、吕洞宾惩恶扬善的仪式功能,外加场面热闹,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。其后,王道士捉妖的故事也衍生为不同声腔、不同剧种的戏本,在全国各地流传,王道士也成为了箭垛式的草包道士形象,越出戏曲文体的局限,甚至进入了小说文本,譬如《红楼梦》中的王一贴,就极有可能脱胎于此。 而在文本层面之外,吴真还关注到了戏曲《青石山》在“非文学”层面的影响。原本的折子戏《王道士捉妖》在道光年间扩充为昆弋腔全本戏《青石山》,增加了生旦戏的比重,又将关公的武打戏转移到关平身上。剧本与实际的舞台表演配合,武生、武旦、武丑等武剧脚色逐渐成为独立的行当,名折《青石山·对刀》也是当时武生和武旦的本工戏,尤其是与武旦的崛起关系紧密。吴真特别提到,《青石山》等神怪戏的发展为武旦“打出手”的功夫提供了展现的空间,而与此同时,饰演这些女性妖怪神仙形象的演员在抛接武器之时还需踩跷,更加大了表演的难度,其中还蕴含着戏曲中对女性特征的观看期待,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 最后,吴真从剧本文体、戏曲市场、演员竞技和剧场体制等方面总结了《青石山》反映的近代戏曲“非文学”的演进机制,再次强调在戏曲研究中需要关注舞台实践与文学理路的分离,结束了讲座的分享环节。主持人颜子楠在简要的总结后,向现场听众开放提问。现场的五名同学分别就戏曲的非文本材料、戏曲舞台与道教文化的关系、文学史“经典”的评价标准、“排场”这一叙事单元的定位与民间道教信仰等问题向吴真提问,吴真对问题一一作出解答,并向提问听众赠送近著《暗斗: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》。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,在到场师生中引起积极反响,也期待木铎古典论坛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活动。 撰稿:王心琦 摄影:赵欣然